前幾天一回家就發現廚房變得「有點」乾淨,還換上了新的窗簾(聖誕風)。
很驚訝地稱讚了男友,他很自豪地說,今天因為孩子一直往廚房跑,所以他就順勢把廚房整理了,還把一個櫃子清了出來放小孩可以玩的東西,方便他以後在那邊玩。對了!他還有練習開抽屜喔!(當然不是那些放危險物品的抽屜啦)
喔!
我一般的做法是,小孩往廚房前進,我跟著,然後在他開始翻東翻西之前˙把他抱回客廳或其他房間。然後一整天就這樣重複好幾次,最後實在覺得這樣來來回回我們兩個都好累,就索性帶他去公園,最多就是不能吃樹葉。
我都沒想到要把廚房整理得比較適合小孩。
直覺就是,廚房等於危險、危險、危險,小孩不要在廚房滿地爬,也不要練習開抽屜(最好永遠學不會 :P),要在廚房就坐在兒童椅上玩玩具。
男友這一招讓我突然很清楚的看見我們兩個教養方式的差異,我習慣的方式是:「危險、禁止、再禁止」,而他是:「危險、清除危險、請進」。這不就像是台灣小孩很習慣的「不要去玩水!很危險!」,或是過去嚴格的封山封海政策對上瑞典的「教育好就放生策略」嗎?
男友這種不一味禁止的教養態度我之前也見識過。上了高中的男孩開始對酒精飲料有興趣,雖然他自己曾說過要等到18歲再嘗試,但開學後,同學們開始舉辦派對,他也不再堅持不喝酒,反而跟爸爸討論淺嚐的可能性。
我一聽到這件事,直覺就是,有甚麼好討論的嗎?不行就是不行,而且自己說過的話做不到,是不是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要隨波逐流啊?難道不喝酒就會沒朋友嗎?我用我習慣的思考方式在腦中批評了他一番。
想不到男友竟然跟他促膝長談,了解他的想法,為什麼會改變主意,為什麼覺得非要現在嘗試等等。長談後後竟然就開始考慮要幫他「處理」。我簡直驚呆,想說,等下,這樣好嗎?
但他的理由是,就算我們今天在家裡跟他說不准,他也同意,但不代表他到了派對上就不會背著我們喝,而且如果嚴厲拒絕或責備的話,就怕他以後就不會甚麼事都跟我們講了,到時候要「控管」他就難上加難。他說他也知道有部分家長會用酒精討好青春期的孩子,但這絕對不是他考慮放寬規定的原因。再加上小鎮裡有個幫派專門在幫青少年「弄」酒,他不希望男孩跟這些人有所牽扯,所以他會考慮在合理的範圍下讓他嘗試。
那之後男孩再也沒有提出要為了參加派對或其他原因想喝酒的要求了,似乎對酒精不是那麼感興趣,好險!但其實我到現在也還不確定如果是我自己面對這個情況的話會怎麼處理,但這兩個例子確實給了我一個新角度去看待教養這件事。
是時候買兒童安全鎖了。
#瑞典孩子
#教養的文化衝擊